认认真真看完《时尚先生》四月刊的封面人物故事“肖战:裂缝”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。
我承认: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看完关于一个艺人的文字专访,而且是一字不落地看完,一遍,两边,三遍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眼前慢慢浮现出一个山城里走出来的普通孩子,经历过和全中国一样普通厂矿家庭孩子的所有点滴:
读书、考学、就业、进入娱乐圈,然后一步步蜕变成今日的闪耀之星。
是的,肖战的专访里第一次那么真切、详实地描绘出这样一个历程,它虽然平凡,却真实到令人动容,因为我们大多数那个年代的人都经历过,他的故事,也是我们熟悉的旧事。
“早就有两个肖战了,一个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,一个是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,之间有条裂缝,是生活,也是我。”
一直都觉得肖战是矛盾的,只是他的矛盾被掩盖得无比和谐完美,以至于我们常常觉得舞台上、屏幕里的那个“肖战”就是现实生活里的肖战。
或许,他很认真,也很努力地在为人们心中的“肖战”服务,正如他说的“加引号的肖战已经不是我,我们都为他工作,包括我自己”。
靠近别人塑造的那个“肖战”成为了现实里这个肖战的工作,他只是想着把这份“工作”做好,仅此而已。
没有哪个人可以做到纯粹的自己,往往交织于“自我”和“他我”之间,我们也无法免俗。
“小孩子是不会害怕的,总觉得再难的路,手脚并用也能爬上去。”
曾经的山城孩子,从不畏惧爬山,因为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勇气和胆量。
所以肖战说,他那时候觉得,再难的路,手脚并用也能爬上去。
于是,在若干年后的2020年,他即便遭遇了再艰难的“困境”,咬着牙和着血也能熬下去。所以那个曾经普通的山城小孩,杀出了一条自己的血路,成为如今很多人都知道的“肖战”。
山其实一直没变,却因为自己越来越高大,越来越强大,山看起来没有那么远,也没有那么高了。
而此时的肖战已经站在了山的半腰,看到山顶的日子还会远吗?
“儿时的厂区就是整个世界,仿佛宇宙广阔无边。”
每一个厂矿子弟一定和肖战一样有着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:厂区就是宇宙一般广阔的天地。有大礼堂、有操场,有工厂废区,有职工大食堂,还有一群和自己一样的孩子每天放学撒欢。
肖战的普通童年,让他有了对平凡生活的更多“共情”,也让他对很多角色滋生了代入感。他的演绎里更多诠释的都是生活的体验,也是生活的锤炼。
所以,他纯真、质朴、坦荡、自然。
我们喜欢他更多的也是他带来的这种“共情”,仿佛述说着自己的故事;也满足于他带给我们的“由平凡到惊艳”的这个逆袭过程。
或许喜欢肖战,真的就是一种情怀。
“他喜欢重庆,不是一定要走,也不是一定要留,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地,不是非得去那里。”
在重庆的那些日子,构成了肖战的青少年成长轨迹,也影响了他一生的认知和思维。很庆幸,他生长在多么幸福的一个家庭环境。
孩提的时候,父母带着看经典电影,看甲A,挤公交车。每天如饥似渴地看报纸,一遍又一遍。
他也会交笔友,写密密麻麻的信,然后按部就班地读书、考大学、填自愿。
再然后像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投简历,上班打卡,熬夜加班,发工资给父母,周末唱K放松……
肖战经历的一切,我们都经历过,如果说这些是真实的“肖战”,也是真实的“我们”。
“这张脸是他自己的,又好像是其他人的;它在为角色服务。喜欢他的人会一直留下来。”
如果说肖战的“脸”曾经是他演戏的困扰,作为一个普通人真想抽自己一大嘴巴:我好想拥有这样的困扰!
可是后来,他渐渐明白,不用刻意去塑造怎样的脸才是“标准”典范,而是在看到屏幕里的那张脸时,只要是打动自己的就是成功的。
肖战对于自己“脸”和“戏”的结合绝对是吹毛求疵般的严苛,也才成就了他今日塑造角色的一次又一次精进,变得越来越像一个真正优秀的演员。
所以,他现在不再偶尔矛盾和生气,也不再矫情了,毕竟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,“好看的脸”能够有助于自己事业的开始,但是它已经不属于自己,属于戏里的每一个角色。
“他不会真的跑,他就在这里,现在就是他最恰当的位置——在这个自己和别人期待的裂缝之间,继续往前走。”
累了的时候肖战会经常说:我要跑了。
就意味着他想要远离纷扰,远离人群,一个人安静,寻找本来的自己。
因为,他一直就是那个不喜欢倾诉,也不喜欢刻意交流的人,倦了乏了也不过就是跑到一家安静的书店,一间沉浸式的画廊,一个可以任意奔跑的旷野……
那个时候的他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。
然而,我们都知道,这些都是说说而已。
此时的肖战,已经站在了最适合他的位置,他不会跑的,也根本不想跑,他已经把自己调整到了最舒适最平衡的那个“点”上。
我们常常觉得:
肖战很文艺,很感性,可是他也常常很理智,很务实,很聪明。
真正拥有大聪明的人是不会说跑就跑的,更不会钻牛角尖跟自己过不去。
他一直很懂得调试自己,寻找那个最佳的平衡点,在那个“自我”与“他我”的缝隙里一直拉扯迂回着前进,前进,再前进……
#肖战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