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手卫生是控制院感的重要手段,也是最有效、最方便、最经济的感染控制环节,正确实施手卫生每年可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。我国现行的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》于2009年由卫生部发布,并于2019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重新修订。在实践过程中,各医疗机构通过多种形式,从“知—信—行”全方位落实手卫生的各项要求,探索、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。
中国卫生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“践行标准,‘手’护健康”专栏文章,邀请部分医疗机构介绍落实手卫生标准方面的经验、做法。
(资料图)
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:
引导患者家属参与 共同推进标准落实
近年来,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度重视手卫生工作的推进,通过探索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手卫生工作的有效落实。
医院领导鼎力支持手卫生工作,建章立制,规范管理,积极推进落实,不断提升观念,改善全院硬件设施。根据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》要求,制定并完善院科两级手卫生管理制度、标准及流程,做到全员重视、全院掌握、全员落实手卫生。
科学管理,多部门协作。感染防控专职人员通过手卫生数据监测、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反馈、典型医院感染病例分析等方式,为临床提供询证依据。利用质量环(PDCA)、品管圈等质量管理工具帮助科室改进缺陷,提高医疗质量。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科、医务处、护理部、后勤处等多部门协作,联合巡查督导手卫生,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,共同推动手卫生落实。信息系统助力手卫生管理,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管理平台开发手卫生监测模块,完成院科两级手卫生监测,并自动统计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,提高工作效率。
标准与个性相结合,促进落实。不同科室、不同区域、不同人群的洗手时机不尽相同,结合消毒供应中心、生殖医学中心、检验科、静脉用药调配中心、输血科、消化内镜、病理科等不同部门的工作环境和特点,医院制定了不同部门手卫生时机卫生洗手图,使手卫生的时机标准化、个性化,更易于执行。
充分发挥一级质控作用,树立院内手卫生标杆。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临床一线引领作用,对本科室手卫生工作及时评价、定期分析、制定措施并进行效果追踪。结合科室手卫生用品用量、日常督导临床科室手卫生依从率等数据,评选并颁发“手卫生先进单位”流动奖牌,鼓励临床科室积极践行手卫生,促进共同进步、共筑医疗质量与安全。
树立医院文化,营造手卫生氛围。依据“知—信—行”教育模式,对各级各类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普及活动,通过播放手卫生宣传片、手卫生系列操作演示视频,组织大型授课、小范围讲座,开展理论和技能考核等方式,灌输手卫生知识,提高工作人员认知,将手卫生转化成一种自我信念和态度贯彻到其行为中。
通过健全制度,完善设备,温馨提醒,层层培训,质控监督等综合措施,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逐渐提高,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,每年医院感染现患率、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等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。
在执行手卫生标准的过程中,医院门诊部通过持续质控与调查发现,患者及其家属的手卫生依从性明显较工作人员差。门诊作为医疗机构中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,环境容易受手的污染,进而造成致病菌的传播,因此,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在感染防控中同样重要。
郑大一附院组织在门诊发放手卫生消毒用品、优诊卡等作为奖励,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手卫生,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。增加非手触式手卫生设施、增设手卫生标识、制定并张贴门诊患者及其家属洗手七时机图示,发放手卫生宣传手册,正确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手卫生,设置手卫生提醒装置。并发挥工勤人员主观能动性,安排专人巡查补充手卫生用品。
通过构建手卫生评价模型,以评促改,患者和家属手卫生意识增强,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分别从2022年第一季度的11%和15%提升至第四季度的51%和55%;平均每位就诊患者手卫生用品消耗量从干预前的2毫升提升至干预后的6毫升,反映了手卫生依从率的提升。
文: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成增、刘盛楠、张红飞
编辑:王祎然
审核:孔令敏 张士国
制作:中小卫2号